10月30日,2007中國紡織創新年會在滬舉行。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作重要發言,回顧年度紡織產業競爭勢態與變化趨勢,剖析中國紡織行業發展現狀,深度闡述如何利用完整的產業鏈優勢,整合資源,通過集成創新和價值創新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科技貢獻率和品牌貢獻率,營造更好的環境與生活。
2002年以來,紡織工業宏觀總體形勢向好,處于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但它的結構正在發生變化,這是行業應對挑戰的集中表現。我們要把握新形勢下的課題和矛盾,自覺促進科學發展,把轉變發展方式、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作為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
紡織服裝業對國民經濟各產業的拉動作用十分突出。在2002年國民經濟投入產出表中,紡織服裝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力系數是1.223,平均值是1,這個投入產出表是每五年制作一次,2002年的制表是距目前最近的統計投入產出表,這個數值比1997年提高了2.3個百分點,這說明紡織服裝業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還在增強,在國民經濟41個大類中,拉動作用排行第6位。
2006年,中國纖維加工總量達到了3070萬噸,與2002年相比,增長了75.4%,年均增長15.6%(纖維加工總量)。這四年來,紡織服裝規模以上企業創造的附加值增長了119.31%,年均增長24%;利潤總額增長162.54%,年均增長27%;從業人數從788萬增長到1030萬,規模以上行業企業從業人數達2000萬,同比增長30.59%,年均增長6.9%;固定資產凈值增長60%,年均增長12.58%。
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在黨的“十五大”期間,特別是在“十六大”期間,紡織工業處在增長最快的時期。2007年1-8月,全行業規模以上從業人員增長3.6%,固定資產凈值增長11.7%,銷售增長23%,利潤總額增長37.8%。過去的四年,全國紡織工業出口額從630億美元上升到1470億美元,增長了133.4%,年均增長23.6%。2007年1-8月,整個產業出口額增長19.5%,還處于高速運行階段,因為這一階段正處于加入世貿組織后比較優勢釋放的周期。
紡織全行業從業人數達到2000萬人,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數占全國就業人數的1/7。2007年1-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7%,其中,衣著增長了25.7%。從2001年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以后,衣著需求的增長速度明顯加快。高增長有結構性的特點。比如,中國東部六省三市人口占全國34%,2006年人均GDP達到了3547美金(按當年的匯率),人均衣著消費支出比全國其他地區高出9.59個百分點,而城市人均衣著支出比鄉村衣著支出高出4.4倍。在保持城市發展、東部繼續快速發展的同時,還要解決區域差別和城鄉差別。未來3到5年,人均衣著支出還會大幅增長。
鑒于目前內需的拉動作用還在不斷增強,到2020年人均GDP將比2000年翻兩番,共同富裕的方針會更加明顯,人民群眾對衣著的期待,一是數量的增長,二是品質的提升,這是人民衣著消費結構的改變。這種改變使國內對品牌的需求加大,國際品牌的本土化進程加快,本土品牌國際化相對較慢,我們不僅在國際市場面臨著國際品牌的壓力,在國內市場也面臨著國際品牌的挑戰。以上海為例,上海20個高端百貨和時尚百貨店共銷售1975個服裝品牌,境外品牌占81%。在8個綜合百貨商場里1917個品牌中,境外品牌占50%,也就是說,我們對國內市場的控制力基本處于中低消費的層面。
中國經濟建設總體形勢正處于增長較快的階段,資源效益提高、結構協調性增強、群眾日用需求增長加大,同時存在著投資增長過快、消費相對不足、外貿順差過大、外匯積累過多等現象,這些可能會使國民經濟從偏快轉向過熱。這些問題,有些是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有些是體制性問題,有些是城鄉差別問題,有些則是收入差別過大、資源環境惡化等相關問題。
由于我們加大了宏觀調控,強化了對科學發展的統一認識,所以使國內需求結構不斷升級,對紡織粗放發展的約束力也在不斷加大。人民幣升值、匯率提高、出口退稅調整、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社會責任和勞動成本上漲,這些因素都屬于發展過程中的正常外部因素。如果沒有宏觀調控,行業也不可能出現如今的好形勢,這是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問題也必須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中國要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進行宏觀調控,這集中體現了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對紡織工業產業升級的客觀需求,也是紡織工業在國內需求的條件下應對新挑戰的具體體現。
2007年1-8月,雖然規模以上企業從業人數只增長了0.68%,固定資產增長了11.7%,但從結構上來看,已經發生了變化。根據數字統計,2007年1-8月,企業平均利潤率3.83%,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2%,這是逐年提高的。但是,大于平均值的企業占全行業的1/3,即34.52%的企業高于3.83%,65.48%的企業低于3.83%。這1/3的企業平均利潤率是8.2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3%,而2/3的企業平均利潤率只有0.61%。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4%。其中,銷售利潤率超過10%的企業平均銷售利潤率是43.7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2%?傮w上,虧損額是比去年下降了,從結構來看,平均利潤率在3.83以下的2/3的企業虧損額占全行業的99.86%,這部分企業的虧損額增長了28%,大于3.83%的1/3的企業虧損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98.57%。
這兩類企業的重要區別就是創新。而創新價值的體現,要歸功于多年來的技術進步和技術投入。所以,根據國內形勢看,產業升級必須加快,特別是這2/3的企業如何加大創新力度,提高素質,1/3的優秀企業如何創造品牌,提高國際競爭力。
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全球化產業結構處于高度競爭的動態過程中,不同發達程度、不同資源條件的國家都有成功的機會,同時也都存在著衰敗的風險,關鍵在于對經濟全球化采取開放還是保守的態度,依附還是自立的對策。自立就是指創新。
從國際環境來看,紡織工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和挑戰。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引發傳統紡織工業的變革。另一方面,新興的邊緣科學在紡織工業引發了一系列變革,主要體現在生產工具的數字化、智能化?傊,新的科技革命將使傳統紡織行業從生產過程到社會過程的創造力以及產業的人文關懷程度都不斷提高。
世界經濟一體化加快了紡織工業全球性的結構調整,全球化減少了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阻力,降低了成本。生產力大幅提高,各國間縱向的銜接逐步向產品差別性、生產供需性的分工轉移,相互依存關系進一步細化和錯綜復雜。
新的國際產業結構中,發達國家不僅迎來了轉出勞動密集型加工環節、集中提升產業鏈創新高端優勢的機遇,同時面臨著新技術周期縮短和發展中國家后發優勢的挑戰。在這一形勢下,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不僅迎來了發揮比較優勢、承接勞動密集型加工轉移的機遇,而且迎來了在知識經濟和信息化網絡經濟條件下、全球配置資源和知識外溢的有利條件下,實現跨越發展的機遇。與此同時,也面臨發達國家更高創造力和跨國公司核心競爭力增強的挑戰。發展中國家如果滿足于承接加工的轉移,只能短期內得到一些發展。而要真正跨越發展,只有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過去20年,世界發達國家纖維消費量占47%,纖維制品的進口占64%。而發展中國家人口占85%,全部出口商品比重占36%。都分別比1980年翻了一番。 中國紡織工業出口已經占到世界的1/4,紡織工業占全國出口總額的15%,貿易順差占全國貿易順差的2/3,F在我們看到,在所謂新的挑戰下,中國紡織工業具有人力及原料資源的優勢、產品品種結構完整、基礎規模龐大的有利條件,更有國內外市場的廣大發展潛力,中國的市場發展引起了世界同行的高度重視。 下一頁 |